88平米的房子,只有6件大型家具;床是一排木板,床垫是网友赞助;平时几乎不消费,去朋友家蹭饭,蹭他们多出来的日用品;去菜市场,向小贩讨要人家不要的菜叶。
这个是90后女孩乔桑的日常,因为在网上和网友分享自己的“极简主义”生活火了,央视《生活的减法》纪录片,还专门为她做了记录。
乔桑的“极简主义”视频,为她带来了不少粉丝,但也引起了不少网友们的反对,说她的生活模式,不是“极简”更像“苦修”。
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极简主义呢!极简主义,最开始的时候常见于家居设计,后慢慢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。
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,大家普遍认为是去除生活中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,从而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。
猎人想抓住森林中最聪明的动物猴子,于是做了一个特质木盒,在木盒子里放上猴子最喜欢的食物,盒子中有一个通道,猴子空手时可以顺利通过,但只要手里抓住食物不松手,手就拿不出来,猎人就这样轻松的把这些“聪明”猴子一个个抓走了。
这个盒子就像我们生存的空间,而“食物”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,猴子就是我们自己,我们抓的越多,就越累,直到最后被“猎人”捕获。
极简主义在生活中,体现各个方面,比如饮食、购物、人际交往等,因此极简主义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精力极简、物质极简、人际关系极简等。
大家熟悉的“脸书”创始人扎尔克伯格以及苹果前总裁乔布斯,都是极简主义的忠实倡导者。
著名的扎尔克伯格的衣橱,扎克伯格衣橱里挂满了数件浅灰色T恤与数件深灰色连帽衫,再无其他衣物。这并不是作秀,身价数百亿美元的扎克伯格只穿灰色T恤搭配牛仔裤。
为什么喜欢极简主义,扎克伯格的名言是:我想让我的生活尽可能变得简单,不用为做太多决定而费神。
提到极简主义,必须提到乔布斯,他一生信奉“少即是多”,用毕生彻底执行了极简主义,无论是他的生活还是他的产品。
他的穿着,数十年来,同一套装束;他的产品更是让我们印象深刻,设计极简,却颠覆了世界。
乔舒亚菲尔兹米尔本在《极简主义》中提到:“极简主义让我能够专注于生命中重要的事情,专注于我的人际关系,改善我的身体状况,追求我的爱好,实现个人成长,并以有意义的方式为他人奉献。”
但是不知从何时起“极简主义”开始和“苦修主义”混淆,一群人开始了他们的“伪极简”,比如挑战一年不洗澡,一日三餐只吃同样的食物,一个月不花一分钱等等,看到这些,我想说“朋友,你错了,极简它不止你想的这么简单”。
极简主义是一种让生活质量更上一个台阶的生活方式,它能让你抛除杂念,把精力、时间、金钱用在需要的东西上的,而不是苦修。
作为苦修主义的身体力行者,第欧根尼像乞丐一样的生活,平时穿一件破烂的衣物,住在雅典广场上的一个酒桶内,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生活,试图颠覆一切传统价值。
极简主义和苦修主义最大区别是,极简主义服务于生活,而苦修主义是生活服务于某种形式。 极简生活的重点是“简”而非“极”,而苦修则更注重“极”。
也就是平常我们常说的“断舍离”,用生活的减法,把自己不用的或者不确定会不会用地到的东西捐赠或者送人,身边只留自己必需要的物品。理智消费,而不是“不消费”,新添物品时,一定要反复确认是否是自己必须地,不买废品,避免陷入鸟笼效应。
了解自己真实的欲望,人生太短,鱼和熊掌不能兼得,把精力和热情用在自己真正在意的地方,比如绘画、写作。
屏蔽无意义的信息,充分利用自己的精力,提升自己,不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为的社交和没意义的事情上。
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很大一个组成部分,阿德勒甚至断言“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”。
所以极简主义,最主要的也是精简你的人际关系。避免不必要的社交,用心创造最有意义的人际关系,即你人生中重要性排在前两档的人际关系。
首要人际关系,是你最亲密的关系。这一档关系中包括你的心上人、直系亲属以及密友。
次要关系这档与首要关系相似,这层人际关系包括你的好友、老板、精挑细选的几个同事,以及关系稍远一点的家庭成员。
总而言之,不要把极简主义与苦修主义混淆,把极简主义当成一个工具,让自己摆脱多余事物、更加专注于人生中那些最基本的方面,从而获得快乐、满足和自由。
Leave a Reply